徐远观察:2022, 在通胀中通缩

  1.  5.19和8.4预测已经实现,此为年内第三次降息预测,预测时间为9.15晚上直播。
  2.   9.15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实质也是降息,但发生在本次预测当天上午,不计入。

事件
 

  1. 今天上午,统计局发布8月通胀数据,CPI和PPI同比分别为2.5%和2.3%。

摘要

  1. 8月CPI为2.5%,大幅低于预期的2.8%,也低于上月的2.7%。
  2. 8月PPI为2.3%,大幅低于预期的3.2%,远低于上月的4.2%。
  3. CPI环比由涨转降,7月上涨0.5%,8月下降0.1%(其中食品上涨0.5%,非食品‍下降0.3%)。
  4. PPI环比下降1.2%,上月环比下降1.3%,连续两个月下降。
  5. 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0.8%,涨幅与上月相同。

点评

  1. 8月CPI和PPI环比双‍双下降,通胀压力减弱,通缩迹象显现。
  2. 2022年已经过去2/3,CPI不高,PPI回落,全年通胀完全无忧。
  3. 核心CPI涨幅只有0.8%,是很低的数字,今年核心CPI一直不高(低于1.5)。
  4. 通缩迹象显示需求不足,如继续下行,则正式进入通缩。
  5. 在全球大通胀的背景下,中国的通缩迹象引人注目,令人深思。
  6. 年内存在进一步降息、降准的可能性。

资产配置含义

  1. 年内不确定性依然很大,股市、房市继续观望,等待时机。
  2. 货币政策趋松,继续看好长期国债的安全资产价值。

第一,中性利率是讨论货币政策的基准。中性利率是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量价问题的锚。但在经济快速转型中,如果中性利率发生变化,其实是很难测算的。理论研究通常需要基于历史数据进行计算与推测,但若突然发生较大变化,比如经济潜在增速下行、资本回报率下行等,研究者是缺乏足够的数据来支撑判断的,只能基于对当前情况的各自理解来判断,导致很难界定讨论的范围。

  在无法判断中性利率是否下降以及下降幅度多少的情况下,如何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我认为,若当前经济正在超预期地下行,那么必然需要降低利率,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刺激。也就是说,即使不能准确地判断出中性利率下降了多少,但将政策利率下调到低于中性利率的水平,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目前经济形势确实偏冷。去年四季度,将出口贸易及政府基建因素剔除,内在经济增速其实很低,实际增速只有3%,消费增速也差不多3%。今年一季度统计增速是4.8%,但剔除政府基建和出口,增速也只有3%左右。难道当前的潜在增速只有3%的水平么?如果我们将潜在增速的目标定在4%~5%甚至更高,那毫无疑问现在经济是偏冷的,并且这种偏冷并没有考虑到疫情等外生冲击因素。实际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3月底才开始显现的,上海封城政策是3月28日才正式施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既然当前经济增速低于均衡状态,那么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应该是刺激性的,而非中性政策。在这个逻辑下,如果我们承认中性利率正在下行,那么降息就具备其合理性。

  第二,债务成本问题。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很高,而且未来仍将较长时间地保持较高债务增速。从逻辑上看,这就必然要求未来平均债务成本要下降,否则债务将难以为继。也就是说,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一定要降低,至于如何分配是另外一回事。

  这方面可以从国际上找到很多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平均债务成本(中性利率加市场通货膨胀率)从百分之十几降至百分之几的水平。剔除通货膨胀,美国实际利率大约从5%~6%,下降到零甚至是负利率水平。即使如此,也尚未达到市场均衡状态。欧洲目前也基本是零利率水平。因此,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债务平均成本降低是一个必然趋势,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数据都可以比较精准地反映这一点。这也可以说明,目前的中性利率应处于很低的水平。

  第三,关于货币政策信号作用的问题。黄益平老师提到,小幅降息会让市场解读为央行不愿刺激、不愿宽信用。事实上,这种小幅降息所释放的信号甚至是紧缩性的,因为要考虑到市场中的很多结构性问题,比如小微企业实际资金成本其实比贷款利率数据要高得多。因为这些小微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下游,通胀水平并不高,所以实际利率水平非常高,可能达到7%~8%甚至更高的水平。在这么高的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息5~10BP并不是宽松政策,甚至会起到紧缩效果,市场看来,这种信号是非常负面的。所以,宏观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预期管理,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到信号作用,要关注与市场的信息交流。

  第四,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央行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央行和商业银行分工不清的问题?基于我的理解,央行应该做的是总量工作,传统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基层市场,是负责寻找市场中资质较好的行业和企业,本身做的就是结构性的工作,商业银行释放出的贷款不是雨露均沾。

  如果央行做了大量结构性工作,商业银行该怎么办?央行的结构性政策与市场结构不匹配怎么办?换句话说,政策部门如果想实现一些结构性的调整,是否应该采用比如产业政策或财政政策等其他的政策工具?央行如果要同时承担这么多职能,工具是否会不够用?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拿到资金后,需要基于市场化原则进行分配,这与央行的做法似乎是有冲突的。因此,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行逻辑可能存在问题,目前尚未看到对这一政策的支持性理论依据。

  第五,关于存贷差的问题。目前,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如果存贷差过低,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业绩产生影响。我的问题是,如果经济快速下行,很多实体企业都出现问题,最先受影响的难道不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么?因此,稳住经济基本盘才是商业银行业绩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去保护存贷差,这可能是舍本逐末。目前,银行存贷差约为2%左右,长期来看,这一利差是否可持续?如果不可持续,未来金融体系必然要发生改变,那么用存贷差作为论点来论证目前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在逻辑上可能站不住脚。

徐远观察:2022, 在通胀中通缩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徐远观察:2022, 在通胀中通缩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徐远观察:2022, 在通胀中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