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

《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正式上线,这是他的首个读书会员课,也是一个读书计划。吴老师将在未来的1年、2年、很多年,和大家重读一些小众的经典好书,在小众经典里看到大众观念,在世界视野里发现中国问题。

截至目前,课程已更新3本书,近3万人次学习。同时我们也陆续收到一些同学对于新课的几个疑问,小巴接下来一一解答。

Q1

这么多解读书产品,吴老师的解读有何不同?

《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这门课,于吴老师,于团队,都是一件充满挑战和冒险的事。因为,这门课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吴老师选择解读的书目,都很小众。

比如已经录制完成的《单向度的人》,出版于1964年,很多人可能并不认识作者马尔库塞,但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是向这本书的致敬。

再比如,不久前刚直播录制的,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撰写的《金融与好的社会》,市面上已经买不到新书,因为早已绝版。

还有比如阿玛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都是大部分人没有听说过的小众图书。

也许我们不看畅销书的解读,也会去读畅销书,但这些小众图书,如果没有人解读,也许你就真的错过了。

第二个特点:吴老师会用更中国式的方式去解读。

《单向度的人》在1968年的巴黎红五月运动中,被学生们举在手上,视为思想的圣经和旗帜,那么,它和2022年的中国年轻人有什么关系?

印度作家阿玛蒂亚·森写的《身份与暴力》,讲述了宗教、文明、政治中不同身份带来的暴力,它和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M型社会》是大前研一在2006年写的关于日本经济的书,它跟2022年的中国经济、财富状况又有什么关系?

读书并不能提供答案,但是读书能够通往对的问题,希望通过吴老师的解读,能让你发现问题的多面性。

1987年,这一年吴老师19岁,正在念大学二年级。

他和彻夜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的人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书,读孟德斯鸠,读康德,读黑格尔,读房龙。

这些书枯燥无比,却带给他无与伦比的思想震撼。

四十多年过去了,“正视自己的生存环境,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方式”仍然是我们这代人要探索的命题。

为此,吴老师决定启动一个读书计划——《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每周和大家一起重读一本经典好书,一年至少读50本,年复一年。

解读将从一本很枯燥的书——来自德裔美籍哲学家马尔库塞写的《单向度的人》开始。

这本书讲述的重点是,当工业文明进入到后发达时期,科技进步逐渐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开什么样的车,听什么样的歌,有什么样的审美,变成了一种社会共识。这个社会慢慢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让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的人。

在吴老师的解读中,他不仅会告诉你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还会告诉你:

在吴老师的解读中,你会发现,这本出版于1964年的书,与当下的四件事相关联。

第一件事,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一场经济增长运动。

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里,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4%,而在2008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仍然保持了6%以上的经济增长。2020年,中国是全球二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国家。

虽然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 ,中国的GDP增长只有0.4%,但如果把时间拉长,这40多年里,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城市面貌的改变,放眼全球都可能都是最大的。

第二件事,虽然我们经历了那么伟大的一场经济改革,但我们仍然没有走出“历史的三峡”。

我们仍然担心进一步的封闭,担心中国经济跟全球脱钩,担心中国的改革正与全球科技革命进行着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危险赛跑。

第三件事,正在突变中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

2018年4月份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形势依然严峻。2022年8月,美国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又对中国的一些公司进行制裁,对中国经济有没有可能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一步脱钩,我们仍有巨大的疑问;

第四件事,快速发展的科技工具对生活和工作正在产生革命性的冲击。

在疫情前,我们大概很难想象,中国的直播产业会这么发达,这就是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也遭遇了很多重大的问题,比如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老师会和我们继续探讨,我们如何能够在今天这样如此单向度的喧嚣社会,让自己拥有一个多维度的、丰富的人生。

这也是整个《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的起点,我们想借由这本书,告诉大家:

接下来,在《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的第一个系列“当代人的身份认知”里,你还会在阿玛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这本书中,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房龙的《宽容》中思考:

在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贫穷的本质》中思考:

这就构成了第一个系列的架构,我们都是在讨论一个话题:在一个复杂的时期,如何做一个正常的人。

读书或许不能为我们提供标准答案,但是它可以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面性。

因此,《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将以不同主题为轴,每个主题至少串联起四本经典书目,用更多学者的观点为每个主题的黑匣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你看到事情和真相的多面性,放下曾经奉为真理的单一答案。

接下来,我们还会围绕“什么是好的社会”“看懂中国经济”“商业人生的品质”“性感公司”“硬科技”等系列解读经典好书。

具体来看,《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中,吴晓波每周会更新一本书,助力大家构建商业逻辑,把握商业趋势。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当代人的身份认知”系列——《单向度的人》、《贫穷的本质》等;“什么是好的社会”系列——《博弈与社会》、《不平等的代价》等;还有“看懂中国经济”系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城乡中国》等。

吴晓波:其实在学界里面,大家会分不清楚,有的人叫做经济学家,有的人叫做管理学家。我们现在直播间里的很多朋友,如果原来做企业的话会知道,其实在很长时间里面,管理学家比经济学家“吃香”,而且管理学家比经济学家有钱。经济学家都比较穷,管理学家自己有了管理理论以后,无论是定位、蓝海战略还是颠覆式创新,马上就开家咨询公司,然后开始赚钱。但这些年我们突然发现,经济学家开始比管理学家吃香了。原因是什么?第一是在管理层面上,组织管理的很多规范化和范式化基本上完成了,现在基本上靠工具来推动了。大家觉得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精细化管理,这件事十多年没有谈了。但是宏观经济这块波动非常大,也就是资本、金融以及货币政策对一个产业的推动力变得越来越大。那第二件事情是什么?是经济学家本身。刚才任泽平老师讲到索罗斯、达利欧,他们都是学院派出身,然后又去做投资,所以最终是结果导向来进行验证。包括我过会儿会讲到罗伯特·席勒,耶鲁大学的金融学教授。他有一个凯斯希勒基金,美国最大的住房基金指数。我觉得泽平跟一般的宏观研究者不一样。因为我做产业经济研究,跑企业很正常。但是十年之前,像泽平他们做宏观经济研究的,很少跑企业。我看过的,他们这个行业里面能够跑企业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吴敬琏,一个是周其仁,他们那一辈份的跑工厂的不多。但是我知道,泽平今年看了很多新能源的企业,看了很多城市经济,我觉得这就是宏观经济从云端跑到了真实的生活中去。中国经济现在确实需要一些实战型的宏观学者、管理学家,包括我们这些财经作家共同来推动进步。所以我跟泽平走的越来越近,和这有很大的关系。任泽平:是的,宏观经济是有微观基础的,做经济研究一定要接地气,要实战,心中带着问题和建设性。吴老师是长期研究商业和管理的,那你认为企业管理的成功有没有规律可循?吴晓波:我最近一直在想两个名词,一个叫做规律,一个叫做概率。规律是什么?任何一个行业也好,包括中国的改革也好,它有规律吗?比如说,我们搞市场经济,有几件事一定会做。给予企业自主权、保护产权、价格要放开,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市场要放开等等,这叫做规律。我们每个人在规律中都很被动。但是,还有个东西叫概率,就是企业的自主权怎么解放,中国搞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一定的。中国能够出现阿里巴巴,出现腾讯、美团、滴滴,那就是有概率。宏观经济跟城市的发展也一样,它有因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一种规律。但是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情况,又有概率。概率是什么?概率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企业界,就是企业家精神。这一代人的企业家精神决定了规律背景下的概率。这个是我对企业观察的一点体会。泽平,你从宏观经济角度,是怎么看待规律的?就2022年的今天而言,我们读你这本书,真的能够实现可复制的财富自由吗?任泽平:这是一个特别棒的问题。第一个是有没有规律。第二个,吴老师刚才讲,以前大家觉得经济学家是躲在书斋里的,其实我觉得新时代的经济学家是不一样的。首先他们要接地气,更加实战。比如说,天天教企业怎么发展,但是自己做投资不行,这是一个悖论。我比较执着于或者痴迷于对经济学的研究。正如刚才吴老师所说,讲管理的人,自己有没有管过企业?讲经济和金融的人,怎么去说服别人?我觉得首先要看自己做投资如何,或者说你对经济规律的把握如何。我的观点一直非常鲜明,从2014年“5000点不是梦”,到后来2020年的“新基建”等等。我始终认为经济学是可以实战的。如果经济学不能实战,那就不会有像索罗斯、巴菲特、达利欧的成功。我们对经济学家要重新地界定。原来大家认为,传统的经济学家,是在汗牛充栋的书屋里面,研究一些高深的理论问题。而现在的经济学家,必须是实战的,能够把握住经济形势,能够成功实现金融投资、产业投资以及财富增长。吴晓波:其实从凯恩斯创建宏观经济学以后,研究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供给和需求。它确实是跟赚钱无关。可能到了你们这一代开始,才跟赚钱有关系。任泽平:是的,尤其是在这几年宏观对冲兴起之后。比如说达利欧,在债务周期里面,对整个经济周期运行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我认为超出了大部分经济学家的水平。再比如说,像一代不世出的天才克鲁格曼成功预测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像席勒、克鲁格曼都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我觉得,这就是这个学科的魅力。国际以及国内都有一帮懂经济学,尤其是懂宏观经济学的人实现了自己的财富自由。吴晓波:泽平,这一路走下来到今天,你觉得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和书斋里的那些理论之间,有何差别?任泽平:我这几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悟,人生最大的财富实际上是你的阅历。因为有了阅历,所以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理解,增加了更多的维度。对经济规律的理解也是一样的。读博士的时候,我对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将信将疑,觉得这个就是理论。理论不一定能被现实所验证。然后到了公共政策部门就发现,宏观调控的目的是熨平周期。后来的这十年,我在金融机构工作,包括现在做泽平宏观,我是考虑要怎么走在经济周期之前,去利用经济周期赚钱。有一个方法我原来给大家讲过,叫美林投资时钟。你会发现经济总是从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周而复始。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你会发现,衰退的时候债券好,复苏的时候股票好,滞胀的时候商品好。做宏观对冲,最大的投资方法和框架,就是用投资时钟,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的阶段来做投资。这在《实战经济学》这本书里有介绍。有一次我跟贝莱德的一个高管交流。贝莱德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十万亿美金,他们就是利用被动投资的一套方法,也就是投资时钟跑赢大势。所以说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不仅能够用于实战,而且国际的顶级投资机构已经把它用到了极致。此外,我们看到很多的投资大师,因为掌握了经济学的规律,都实现了极大的财富自由,这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经济学是可以实战的,这也是《实战经济学》这本书所回答的问题。您刚才说的这个概率,我也非常赞同。经济有它的周期规律,我觉得时代的发展也有它的规律。我这几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悟,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他的成败都是时代的产物对于个体是概率,因为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大的趋势面前,它都是规律。比如说,20年前你在北上广深买房,就搭上了时代的快车,选择优于努力,跟你勤不勤奋没啥关系,是老天爷赏饭吃。如果你20年前如果没有买房,再怎么努力,对大部分人而言就是白辛苦一场。那现在房地产的时代落幕,未来的时代属于谁?新能源。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现在到地方去调研,你会发现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全都是50%到100%的增长。还有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新国潮,也是乘上了时代的快车,有了一个加速度。所以我觉得,我们实战经济学,或者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看懂宏观的大势,把握时代的机会。宏观经济学和商业研究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商业方面,研究一个企业的治理,中观的这些规律,吴老师比较有发言权。但是宏观经济是什么?我越来越体会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宏观经济下的时代的产物。我认为每个十年都有每个十年的规律,这十年实际上是在经济周期里面,是一个叫中周期的概念。你会发现中国每十年都是一个大的台阶,产生一轮大机会。80年代是什么?我们当时解决温饱问题,纺织、食品工业就很发达。到了90年代,是耐用品、家电等高歌猛进。到了2000年以后,轮到房地产和汽车。那未来十年究竟是什么时代?新基建、新能源、新国潮、新消费。为什么都加上了新?就是因为跟过去不一样。吴老师也提出一个说法,新国货。提的非常早,引领了一个风潮。

02 顺势而为才是最大的智慧,机会都是时代给的,时代变了
吴晓波:那泽平我跟你探讨一件事,《实战经济学》这本书中说,预见未来就是投资未来,提到了新基建、新能源革命、动力电池、5G区块链、元宇宙、新国潮等等。其实这个我是非常同意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特别高成长性的行业。但一些同学深耕传统行业多年,会觉得这个时代跟他们没有关系了。我从北京回来以后,碰到几个创始人需要我们投资,他们就是传统行业的。有一个宁波的企业家,到杭州来见我。他说他跟日本的东京大学合作,采用新的涂料,做了一款可以把水变成弱碱性小分子水的保温杯。此外,还有一个新国货的创始人来见我,送给我一件T恤,市面上价格是499元。这个T恤里面有一种材料,是瑞士理工学院的专利叫水分子聚合物。它穿在身上以后,能够保持保持37.5度的温度。我的意思是,除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光伏、基因药这些以外,传统制造业从保温杯到一件T恤,其实仍然都有创新的机会。这些机会,我觉得跟泽平老师书里所讲的,预见未来中的材料革命、能源革命,都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我们要想的一件事,是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关系。我上个月去看了一些机器人公司,中国现在有15000多家机器人企业。但是我发觉一件事情,所有在中国做机器人的企业都开始想,机器人跟生活有什么关系?比如说,我在东莞看到碧桂园在做造房子机器人,杭州做炒菜的机器人,还有做翻斗乐机器人。然后我又看到两个机器人公司。一个开发草地机器人,能够顺着草的坡度进行修剪。另一个超越国外现有的技术,开发能爬坡的游泳池机器人。所以我觉得中国未来的消费市场在被需求和科技双方的推动,大家要与时俱进。任泽平:是的,因为变化才是最大的不变,顺势而为才是最大的智慧,不顺势而为就将被时代所抛弃。一旦顺势而为,踏上了时代的列车,抓住了经济的规律,内心就顺起来了。所以说,大家还是要多读书。那吴老师,你带领大家细读商业经典,发心是什么?吴晓波:我这本书里面,很多都是小众类读书,但这些书它都有当代性,体现了大众视角。我希望把这些书和当代中国人的很多困扰、焦虑和问题能够结合起来。比如说我读的第一本书《单向度的人》。我觉得在今天中国的商业社会中,怎么能够不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特别重要。再比如,席勒讲的是美国的金融制度设计,投影到中国也需要一个好的金融制度。泽平,我们再聊一个特别严肃的事,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你前面所讲的美林投资时钟会往哪里摆?任泽平:我就用两个词来回答。第一个词叫筑底,第二个词叫分化。从去年下半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下滑。但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我认为是一个筑底的阶段。第二个,就是分化,包括房地产分化、行业分化、产业分化、新经济和旧经济的分化、股票市场板块的分化,还有就是地区经济也会变得越来越分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讲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转型是什么?转型就意味着时代的更迭,产业动力结构的进化和分化。首先我们说产业的分化。比如说,现在房地产这条链条都很惨烈。不仅房地产,还包括家具、家电、建材。我给大家说一个大胆的预测,我觉得未来三年的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困难程度类似于过去两年房地产。这个东西都是有规律的。传统行业在大幕落下以后,它会面临剧烈的调整。吴晓波: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泽平老师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而他认为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是“长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短期看政策。”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任泽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超理性的分析框架。因为分析框架是可以穿越周期的。比如说,在九八年房改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是多少?40%左右。我们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当中。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到7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左右。当城镇化率都快结束了,这就不属于政策的范畴了。它是整个大时代发展的结果。我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100%的人都到了城市,房子也都建完了,靠政策已经没用了,这就是所有房地产公司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如今房地产的调整不是过去的短周期调整,而是一个时代落幕式的变化。类似的情况也发生过。比如说,以前的食品工业在八九十年代增长的非常快。到了2000年以后,稳定下来。过去20年的房地产以及房地产链上的行业增长的非常快,未来也会慢下来。我给大家举一个案例,美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是做废钢回收的。当房子都建完了,不再需要那么多钢材,所以说很多炼钢厂以后都会面临非常惨烈的调整。我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在未来的十年可能仅剩下1/10。

这并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书单,我们将随着当下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发生的事,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每周读一本经典好书,一年至少读50本,年复一年。

这是我们与吴老师一起约定的计划。

如果你认同读经典的价值,如果你喜欢吴老师阅读的角度,欢迎加入《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

我们以每个月一个主题,串联四本书的方式,带你阅读冷门、经典的好书。

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百度网盘下载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吴晓波细读商业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