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境:动物伦理14讲

在看理想节目《人性之镜:动物伦理14讲》中,钱永祥从动物伦理学的角度切入,将人类的哲学、道德史与伦理学的核心重新梳理一遍,也为我们详细阐释何为“人类中心主义”。而动物伦理的核心课题,正是设法挑战人类中心主义,“把动物的生命还给它们自己”。
虽然我们难以摆脱人类视角,但重新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反思自身并探索另一种更好的生活的可能。

01.
何为“人类中心主义”
谈到人类跟动物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称得上是最基础、最核心,也最有力量的一种意识形态。当然,在一个非常真实而不必否认的意义上,我们根本不可能摆脱用人类的眼光去看世界。
人类的生理结构,认知结构,生命周期,尤其是生活中的许多需求,都是人类这个物种已经给定的先天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我们的一切经验,都只能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人类的眼光跟需求,决定了我们如何去跟环境、跟世界打交道。我们注定不可能跳出人类的生命框架,去从某一种“不是人的”角度──例如神的角度、火星人的角度,或者一只蜻蜓、一只海豹的角度──去张望世界。
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我们会要求这个世界一定要按照人类的规格呈现。你可以说,以人类为中心观看万物,本来就是无可避免的事。
人类中心主义并不只局限在人类跟动物的关系上。人类跟整个地球的关系,都可以用“人类中心”来形容。这并不是夸大其词。
二十年前,荷兰科学家克鲁岑创造了“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个概念,来形容人类中心主义的全盘胜利。他认为,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三百年的活动积累下来,对于地球、气候,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构成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足以结束此前历时一万余年的“全新世”,进入“人类世”。
在人类世,人类凭借着庞大的人口、优势的头脑,以及强大的科技能力,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为中心改造地球,结果就是城市、农村、天空、大地、气候、物产,乃至于物种的存续与灭绝,动物与植物的品种与生长方式,都被人类所改变,是按照人类的需求所“订制”的。

人类世的降临,一方面说明了人类的能力足以参与造化,改造大自然,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人类中心主义不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态度,而是现阶段地球历史的“官方”意识形态。“人类主宰一切”界定了地球在这个时代的现况。
话说回来,人类中心主义即使不可避免,但是其中所表现的自大与狂妄,不能不令我们有所警惕。绝对的权力包含着绝对的责任;人类对地球施展强大而绝对的掌控,就不能不承受自己的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什么后果?今天大家都警觉到,任由人类支配地球、任性地改造世界,带来的灾难已经不可收拾。气候暖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乃至于病毒的猖獗,都是人类自作自受的后果。这时候,不能不检讨一下,人类中心主义也许无可躲避,但是是不是也应该受到一些道德的节制?
就动物来说,人类中心主义带来了绝对的灾难。狗进入人类的生活已经一万多年,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但是为了配合人类的需求以及审美眼光,我们透过各种训练以及育种繁殖的手段,控制甚至改变了狗的习性、行为、身形、外貌、生理结构,甚至于带给他们各种先天性的疾病。
至于猪、牛、鸡等经济动物,更是人类中心主义最大的牺牲品。为了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以及产业的利润考量,这些动物几乎变成了生产肉品、牛奶、鸡蛋的机器,原本的生理结构、生命周期、行为模式都被改变。他们的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只是为了人类而生,在人类的控制之下生活,最后死在人类的餐桌上面。
很显然,只要人类认为自己盘踞在宇宙的中心,动物为了人类而存在,他们的命运由人类来支配控制,人类可以随需要而尽情使用,我们就不可能承认动物的生命属于她们自己,不可能从她们的角度去考虑她们的利益,提供给她们基本的尊重和保障。因此,动物伦理的核心课题,正是设法挑战人类中心主义,把动物的生命还给它们自己。
02.
从互动到支配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需要抬高人类,特别是强调人类为万物之灵,凭其高超的智力君临动物。你可以说,人类把自己摆在宇宙中心的位置,是为了安抚心中的恐惧与焦虑,动物只是顺便被当作垫脚石,虽然动物为此要付出极大的牺牲代价。
不过人类中心主义并不只是心灵的安慰剂而已。它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笼罩全人类,超过了任何宗教或者政治的势力,反而穿透了各种宗教与政治,首先要靠明确、具体的物质基础,那就是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把动物变成了重要的经济资源。既然在物质层面需要频繁、大量地使用动物,包括当成日常的食物,在观念上自然会认定动物是为了人类而活的。
其次,人类中心主义还需要思想上的经营。它需要一种人性论,足以证明人类与动物不同,比动物优越。希腊哲学用理性做为人类的特征,认为理性的生命比一般生物单纯肉体的生命更有价值,从而说明人类的地位高于动物。
基督教的“神创造世界”的故事,借着神的权威,奠定了人类的中心地位。人类中心主义能渗透到日常具体生活的实践之中,并且弥漫在我们的思想、文化的每一个角落,这个过程是在物质领域与思想领域逐渐完成的。
首先我们来看物质基础。回顾远古时代,人类靠渔猎采集为生,虽然需要跟动物搏斗,但并不拥有动物。由于动物可以逃跑,可以抵抗,甚至于反过来伤害人类,动物与人类处于一种平等的竞争关系,人类并不是居于当然的优势,也就不可能特别强调自己比动物优越。相反,人类对于动物的特性,往往给予正面的评价;动物会受到人类的尊敬、模仿、崇拜。

人类与动物当然有差异,不过人类跟动物之间的界线在许多情况之下可以跨越,动物可以转为人形,人类可以转世为动物,不少部落声称自己的始祖是某种动物,或者把某种动物视为保护神。
换言之,人类虽然会设法猎杀动物、吃穿动物,但是他们跟动物并没有上下从属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的界线并不是铜墙铁壁,截然不可跨越;相反,人类、动物乃至于神灵,相互之间仍然保留着某种精神层面的相通,这种情形在各种神话、巫术,以及图腾信仰中都可以见到。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与自然界包括动物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中,动植物乃至于整个大自然毕竟是自然生长的,并不听命于人类;人类跟动物、植物的关系是一种接近平等的“互动”。但在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之下,人类开始驯化、控制动物以及各种农作物,甚至于开辟山林,整治河川,于是跟自然界的关系也就变成了上对下的“支配”。
从“互动”到“支配”,代表人类对自然界的整套看法都有了改变。在农业人看来,动物以及其他农作物,必须按照人类的需要去加以驯服,以便利用,人类是支配者,动物与植物受他支配,是他的私有财产。从此动物失去了主体的地位。人类认为自己高于动物,与动物分属两个层级,两个世界,两者之间界线严明,不再可能跨越。我们可以说,农人正是人类中心主义最早的实践者。
03.
用“理性”划清人类与动物的界线
这种人类与动物截然分隔、断裂,人类居于中心,从人类的角度支配动物,把动物看成资源或者工具的观点,被希腊哲学以及希伯来─基督教吸纳进入他们的经典,加以系统化,变成了精密、复杂的教义跟哲学理论。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呼应了农业人在物质层面的实践,可以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家。他们所发展出来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两千年来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与伦理观。
说来有趣,基督教要求人类谦卑,可是它对动物的看法却傲慢至极,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根据圣经,人类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位在一神之下,万物之上。他的地位在万物之中是独特、唯一的,万物皆为了人类而存在。
旧约创世纪的说法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规定了人类统治动物。在伊甸园里面,亚当、夏娃的食物并不包括动物,但是到了被逐出伊甸园,神就将所有地上的、空中的、水里的生命都交给人类,听人使用,作为食物。
不错,这里所谓“统治”包含着“监护”的意思,神把万物交给人类管理,并不容许滥用;但是基本上,基督教明确认定了动物从属于人类,是人类的资源与工具。
因此美国学者林恩·怀特曾经指出,基督教乃是世界各种宗教中最为人类中心的一种宗教。可是基督教这种关于人类与动物关系的观点,却逐渐扩散,成为教徒与非教徒都普遍持有的想法。
不过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上的奠基者,应该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用“理性”划清了人类与动物的界线。

亚里士多德把生命分为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三大类。植物只能吸取养分、生长、繁殖;动物比植物多了知觉以及判断外在世界的能力;人类则又比动物多了理性的能力。理性让人类能够思考、规划、选择如何生活,从而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式安排人生。在宇宙万物之间,只有人类具备理性,也只有人类可以借着理性超越肉体的限制,与其他物种截然有别。理性让人类居于最高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之后两千多年来,虽然经过了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的挑战,今天多数人仍然接受这种以理性为根据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理性,人类的优越、支配地位是绝对的,动物生命不具有独立的道德意义也是绝对的。因此我们不能不问,即使“理性”是人类独有的特征,但是为什么它有资格在各种生命之间划分价值的高下、地位的高低?
04.
借理性摆脱肉体与死亡
英国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在他的《人类与自然世界》一书中指出,西方思想家一直想找到人类某一种独一无二的特征,以便与动物有所区别。历代思想家举出来的人类特征,包括了人类有理性、人类会笑、会使用工具、会信仰宗教、会烹调食物;即使承认人类是动物,也是无毛的两足动物、是持有意见的动物、是会使用棍棒的动物。16世纪的马丁路德跟19世纪的教皇庇护十三,都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差别在于,只有人类才实行私有财产制度。
托马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察:这么着迷于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真正的目的其实是鼓吹某种理想的人类形象。对于托马斯的这个说法,我想到了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证据:据说自然界会面对面性交的动物只有人类与巴诺波猿(矮黑猩猩bonobo),好玩的是,以前的西方人虽然没有听说过巴诺波猿,却从来没有思想家强调人类的特色是能够面对面做爱,原因很容易想像:这个特色并不能替人类建立崇高伟大的形象。
因此,为了了解人类为什么这么着迷于自己拥有理性,我们应该问问人类赋予“理性”什么特殊的意义。
希腊哲学的语境,提供了一个线索。早在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就多次强调,哲学家不怕死亡,“做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练习死亡”,死亡的好处是让我们摆脱肉体的羁绊,剩下纯粹的理性,才能追求真正的真理,不再被肉体的种种欲望、恐惧、感官幻觉所干扰。

换言之,希腊哲学认为理性才是真正的人格所在,肉体只是外加的躯壳,暂时的栖身之所。死亡之后摆脱了躯壳,剩下纯粹的理性,人类才能进入更为真实、高级的生命。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高举理性,最初的原因是厌恶、畏惧自己的肉体,希望能够摆脱肉体,实现完全理性的自我,也就是真正符合完美人类形象的理想人性。
你觉得这个想法奇怪吗?其实并不奇怪。肉体虽然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却也是最大的负担;肉体汇集了人类的各种脆弱之处,也是人类与动物完全相同的部分。
没有肉体,我们就不会生病、衰老、死亡;摆脱肉体,我们就不会耽溺在各种饮食需求跟生理欲望的纠缠之中,一辈子无法脱身;没有肉体,我们就不用为了自己的排泄物、分泌的体液、性交的姿势、裸体的模样感到恶心或者羞耻,必须设法隐藏遮盖。
总之,若是没有肉体,我们就不会看到自己处处都跟动物一个模样,做同样的事情,受同样的外力支配,一样吃喝拉撒,一样生老病死,毫无万物之灵的尊严与高贵可言。

动物纪录片是我的电视主食,此外还有体育、非诚勿扰。这三类节目有一个共同点即荷尔蒙、多巴胺、催产素,都离不开腺体分泌。看动物片,每当出现狮、虎、豹、鳄鱼的捕猎、撕咬的画面,我就换一个频道,这就是恻隐之心吧。尤其不忍、愤怒的是人类为一张皮、一颗牙、一顿肉的盗猎。狼心狗肺一词,在这个时代的能指、所指,已经发生了逆转;人性的某些特质配不上兽性,这是我所理解的动物伦理。

疏理动物伦理或恻隐之心会发现人类的共情、同理对象是有选择的,我们喜欢的是毛茸茸、可爱的哺乳动物和色彩缤纷的鸟儿。鸟的轻盈、狮的强健、虎的威猛、豹的迅捷、熊的萌憨等等,是与人类的美学理念高度契合的。所谓“动物伦理”从不施惠于爬行动物、啮齿类动物和鱼虾。人类作为生物圈、食物链的一环讲求动物伦理是一个悖论,不能拔得太高,太高了就会面临一个困境,鱼虾、鸡猪、牛羊、甚至小白菜也是生命,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

人是主体,世界是客体。不过,也许将来,超级人工智能以及生物基因工程造出的、不死的“超人”会彻底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彼时,“超人”的动物伦理会保护人类这种没有丝毫观赏价值、只会掠夺、破坏的动物吗?“超人”们极有可能新

幸好人类除了肉体,还拥有理性。如果摆脱了肉体,剩下的理性像水晶一般的清澈、冷峻、金刚不坏,人类不也就摆脱了肉体带来的各种脆弱、各种丑态、各种动物特征,终于获得高贵、永恒的生命了吗?这是希腊哲学赋予理性的关键意义,也是此后一切心物二元论、灵魂肉体二元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潜意识动力。
人类为什么高举理性,强调人类因理性而居于宇宙的中心,可以鄙视动物、支配动物,在这里可以找到解答。那是因为人类无法忍受自己的肉体,向往一种逃离肉身的不死境界。这种心情说起来有点可笑,也有点可怜。但是这种心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是动物的浩劫。
无论是希腊哲人以理性为名所建立的人类优越论,还是基督教以神的旨意为名所建立的人类中心论,共同的效应就是巩固了人类对动物的支配地位。从此,动物的生命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动物只剩下对人类的工具价值。
也因此,如果想要重建人类与动物的道德关系,我们需要先克服这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性之境:动物伦理14讲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人性之境:动物伦理14讲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人性之境:动物伦理14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