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技术与人30讲

数字健康与技术伦理研究者果壳网特邀主笔李子首档音频节目。
透过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专业视角梳理13个我们与数字技术相遇的面向。结合科技热点与个体困惑
讨论30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与我们一起探讨技术、人与社会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错综复杂的技术手段
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无论未来,
技术会让人类和世界变成何种模样
我们所能够为自己做的
就是保持清醒、不断探索、彼此联结在具体的生活境遇里,重建我们进行微小抵抗的能力。

节日大纲
30集正片&不定期番外,单集题目以实际上线为准
01 发刊词
李子:技术饱和年代,我们如何保持清醒
02 技术与成瘾
这个社会,在制造更多的“瘾”吗?
面对量产的“瘾”,我们该何去何从?
03 技术与专注
我们的注意力,都去哪儿了?
为什么“深度工作”不一定能帮我们找回专注力?
04 技术与身体
手表手环,究竟是让人健康,还是让人焦虑?
身体和生活,也可以被“生产”吗?
05 技术与工作
打卡制度,为什么会让人不想上班?

06 技术与交流
一上网就生气,真的都怪“键盘侠”吗?
网暴,为什么屡禁不止?
网上冲浪,还能好好说话吗?
07 技术与图像
不开美颜,都是“丑照”?
“一键美颜”后的自己,还是自己吗?
08 技术与时间
说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J人和P人一起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09 技术与消费
“订阅”为什么是一种资源浪费?
不止是骑手被困在系统里
东西坏了,我们还愿意去修吗?

10 技术与情感
左划右划两百次,为什么还是脱不了单?
打赏主播、追星买谷,真的比恋爱“更香”吗?在网络年代,我们仍然需要真实的线下关系
11技术与生活体验
为什么网红打卡点往往让人失望?
我们是在体验生活,还是假装在生活?
12 技术与技能
智能家居,让我们变得笨手笨脚了吗?有些时间和精力,是需要被“浪费”的
13 技术与知识
人工智能来了,我们还需要“人脑智能”吗?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做一个聪明人?
14 技术与未来
在未来,“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的人哪怕收入再翻10倍、20倍,依然达不到想要的财富值,因为他的欲望是不断膨胀的。只要一个人有能力,完全赚不到钱的概率比较低。

如果公司把时间给你,还给你支付几个月的工资,这段时间应如何使用呢?你可以提前思考和规划。

想想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思考未来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可以思考几个月之后的事情。只要你觉得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事情本身是否有希望,就已经不重要了。换句话说,如果你对未来有信心,未来呈现给你的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相信自己可以将事情做好。

最早把自我监控和监控联系起来的,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他把当今社会比作一个圆形的监狱,监狱长在圆形监狱最中间、最顶端的塔上面,他能够看到监狱里面的所有人,但是监狱里面的人是看不到监狱长的。
这种结构,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被监视的自觉当中。而这种自觉,也会不知不觉地被自我内化。即使没有人强迫你,没有人看着你,你自己也会觉得在被社会审视。
福柯认为,结构性、文化性,甚至是权力性的东西,透过为社会制定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方式,让人们遵从。比如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努力就会成功”的格言,一旦变成了社会准则,人们就会自己自动地往上靠,这就是所谓的规训。
除了无形的规则和文化 ,制度上、物质上的设计和安排,客观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也可以促成自我监控。所有的一切构建成一个体系,各种各样的技术设计,都让人感到自己在被社会实时地审视着,在表演着自己应该成为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去遵循这套规则。

陈丹青也说过,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工作,是不喜欢上班,不喜欢上班这一套管理模式。现在加上科技手段,几乎实时被监控,24小时候命,尤其是IT工作人员,周末假期都得带着电脑,以免有什么问题,随时响应处理。关于上班累的话题,一个好友曾告诉我,没学会摸鱼,怎敢出来当社畜?大家交流一些摸鱼经验,来对冲下这无聊的工作。

不做自由焦虑者

在做任何事时,一开始就确立原则非常重要。自由职业者开门做生意,一开始就要想“要赚多少钱”。

这一点自由职业者要特别重视。自由职业者要先想清楚自己的理想收入是多少,要尽量稳定自己的收入。没有稳定的收入,就没有自由的职业,只有焦虑。

自由职业者需要确定一个生存线,若当月的收入在生存线以下,则必须先赚钱,保证生存;若当月的收入在生存线以上,则应做有利于发展的事情,不能单纯地赚钱。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在生存的基础上求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生存线,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保证生存,接下来的自由时间全力以赴求发展。

然而,我们生活的现实,往往没有这么理想。数据的确客观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水平,但健康并不仅仅是个人能够掌控的事情,还和周边环境、社会条件高度绑定。
以步数为例,市面上所有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都希望去鼓励人们尽可能多地步行,提高活动的水平,人们也很容易通过这样的设备去设定每天的目标。实际上,步数不仅仅反映了活动量,也跟环境的因素强相关,比如是否久坐工作、是否需要照顾家庭、生活的社区是否适合步行、个人生活的节奏等。
如果生活在完全不适合步行的环境里,有的时候是周边不安全,有的时候是生活不便利,想要积累步数非常困难。许多人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社畜,想要抽出时间来锻炼也是很难得的。
但可穿戴设备对于数据的展示,以及大众对于运动和健康的理解,会让人去忽略这些客观的因素,把运动不足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自我,把自己的生活、身体和环境割裂开来。

健康监测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它们很少去探查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仅仅去呈现个人需要提高的部分。运动尚且属于个人可以有意提高的东西,但当下的趋势是把所有的生活,都简化为一种可以提高的数据。
比如,流行的睡眠监测功能。手环手表会分析人的心跳和身体的活动,去计算深度和浅度睡眠的比率,给睡眠打分。睡眠变成了可以量化、优化,而且必须要量化、优化的对象。但人对于睡眠的可控程度很低。各种App给出的都是一些诸如早休息、多喝水、关窗帘等不痛不痒的建议。有时候这些睡眠数据也和人的主观感受相悖。
还有更极端一点的应用,是通过可穿戴的数据来探测人的情绪。说话的声音和心率,会反映人当下是不是愤怒、焦虑等等。亚马逊的可穿戴设备Halo,就使用了智能助理Alexa的声控部件收集了声音数据。
情绪变成了可以用技术量化、优化的东西,个人需要好好地控制。但实际上,情绪是和环境、周边互动产生的反应。我们固然可以通过感知自己的情绪去对它进行管理,但如果和当下的环境脱节,只是一个数据的记录,没有意义。
和环境脱节的数据记录,最终相当于把个人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而且往往是没那么如意的结果,推脱成个人的责任。个体在这样的语境下,承受了双份的压力。一份是健康问题带来的压力,另一份则是健康管理做得不够好带来的压力。人们应对压力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回避,因此健康监测很难坚持下去。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量化和标准化,用数据去反映人群的健康水平。我们当然知道,规律的健身能够让人感到状态提升,身体指标也会变好。但只靠技术手段去监测健康,远远不能概括生活和身体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每个人所处环境的多样性。
需要认识到数据和自我追踪的局限性,它们并不是全部的现实。说到底,数据只是给人提供了标准化的、方向性的参考,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去选择如何赋予数据具体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健康监测和自我追踪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不是去追求每天的、持续的进步,而是去建立规律的、可持续的生活模式。这样做的前提是对自己生活的优先级有认知。
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可以优先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去应付工作,而不是去达到某个锻炼的目标。毕竟,在劳累的时候,锻炼的效果也不会好。在这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劳累的根源,以及劳累和生活节奏之间的关系。

数据呈现出来的劳累和压力,也能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比如查看心率变化度,很多手表用它来代表压力。现在很多健康监测设备和App的主要功能是预防,不用时刻关注它的数据,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很多时候,数据不体现抽象的过程,不是提供让人努力的KPI,而是反映有趣的生活片段。运动App存下来的数据,能够让人随时回顾自己的生活,重建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也有的人通过数据,去探索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搬家后周边环境变差,步数减少,就需要寻找其他的锻炼方式。这种回顾可以给人提供关于生活的洞察。 总之,数据是抽象的,而我们的生活和身体是具象的。对于身体的追踪和技术的使用,最终还是要让抽象的数据以平和、公正的方式,去反映我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提供对我们自己更有意义的信息。

如何获取课程?

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技术与人30讲百度云盘下载地址: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技术与人30讲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技术与人30讲